商品篩選

地方生活學創生計畫-只有生命力共好

1、前期規劃與場地初探

6月份,T Hub執行長劉維公老師與團隊延續新北市的《新北市地方美學創意實踐計畫》成果,進行活動流程規劃,以及在地導覽人、攝影師、設計師等邀約,並於學校招募前期工作團隊學生參與;7月,團隊帶領前期招募之學生成員楊芷芸、吳冠霆、陳品竑等人,進行3次鶯歌地區田野場域初探(分別為7/5、7/8、7/10);8月由田野場域初探的成果,針對場域痛點進行分析(包含「路徑空間-往鶯歌老街的路徑」、「觀光空間-鶯歌老街的內部空間」、「居民生活及閒置空間-鶯歌周邊閒置老舊空間」),並進行影像紀錄整理。


(圖1.2)鶯歌車站站內指標

(圖3)鶯歌車站站外指標

(圖4)文化路與中正一路交叉口

(圖5)文化路與國慶街交叉口

(圖6.7)鶯歌老街的入口綠蔭大道

(圖8.9)大漢溪人行陸橋環境

2、第一次團體田野調查

團隊於10/17帶領37位學生成員(共分為7組)至鶯歌地區進行第一次團體田野調查活動,首先由地方文史工作者,財團法人新北市環境文教協會―楊國龍總幹事,為學員進行鶯歌地區的地方導覽,導覽路線為:鶯歌火車站、農會廊道、成發居、汪洋居、陶神福興宮、鶯歌老街、古早窯。

其次,由7組學生成員分開進行分組田野調查,主要核心訪查區域為鶯歌老街。並於分組田野調查結束後,回東吳大學D201教室舉行田野資料收斂會議,由7組學生成員進行田野經驗分享,並由各組規劃成果展現說明。

本次團體田野調查之所有過程,皆由吳誌桓攝影師進行活動影像紀錄,產出成果短片《2020 地方創生美力學工作坊 鶯歌時光》,12/16於T Hub的官方YouTube平台正式上架。

(圖10.11)楊國龍老師帶領同學們導覽在地文史

《2020 地方創生美力學工作坊 鶯歌時光》成果短片

3、第二次團體田野調查

於第二次團體田野調查前,各組針對其需求,需進行自組田野調查,據統計,7個組別總共進行了18次自主田野調查。團隊於12/19帶領7組學生成員至鶯歌地區進行第二次團體田野調查活動。並於田野調查前,由各組進行自主田野調查的成果分享。

自主成果分享會後,由各組個別進行第二次團體田野調查,此次田野調查不限區域,由各組針對其成果需求,重點踏查其核心區域。最後,於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的「陶藝舞台」進行田野分享,以及最終企劃統整說明。在多次田野調查成果後,本計畫將由學生成員企劃出融合地方生命故事與主題旅遊路線的摺頁4份、2份海報,以及1款地方元素首飾設計稿。其中,摺頁與海報委由平面設計師史安琪精修設計,以調整為統一的正式出版品。

(圖12.13)陳蓁宜同學融合地方元素的首飾設計稿

4、一場共好的美學創生計畫

T Hub團隊秉持地方創生的「共好」精神,讓在地人與外部團隊,形成良好互動與互助,彼此都是為了讓地方變得更好的參與者、創發者。所謂的「共好」,即是參與行動的所有人,都學習到更多創意、更多美學、更多知識的過程。

「地方生活學創生計畫-只有生命力共好」計劃的所有成果,不只是學生們的心血,也是地方人士生命故事的結晶,在這一場計畫的行動中,擴展讓更多的人們知道,因為我們強調「生活學」概念的重要性,為地方營建出令人嚮往的生活美學,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礎。而生活的美感是在地的,學生團隊則是經由深刻地田野體悟、感動,透過設計、文案、美學、企劃將之訴說出來。

團隊相信,地方創生的價值在於挖掘地方的美好,讓參與行動的人們能夠被地方感動,進而產生地方認同、進一步願意為地方貢獻。舉例來說,本次計劃中,「棲。陶」小組的成員們,在自主田野調查的階段共進入田野地訪查9次,加上2次團體田野調查,在兩個月的期間內訪查了鶯歌地區高達11次之多。另外,陳蓁宜同學也發揮自身所好,自主性地為地方創作了一款融合地方元素的首飾設計稿,充分展現文化與創意的結合。這些案例都指向本計畫最重要的核心,亦即讓學生們受地方感動,然後自發性地願意融入地方、為地方付出,最終創發出學以致用的「共好」行動。

團隊亦將執行過程加以宣傳,發布於T Hub官方FB粉絲專頁「文舍明日聚場」上,一共10則宣傳貼文,每篇貼文輔以田野過程中的經驗分享文字,加深觀者對鶯歌地區的認識與認同。希望宣傳此次成果,以向外擴散、蔓延。

(圖14)文舍明日聚場FB粉絲專頁貼文

我們使用 cookies 來了解您如何使用我們的網站並改善您的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s,點此查看 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