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活動
20250616
北區地方學交流工作坊
淡江大學於6/16舉辦「北區地方學交流工作坊」,東吳大學士林學USR計畫主持人黃秀端老師亦受邀出席與談。
此次有客家學、新莊學、陽明山學等發表演講,並有許多地方學如淡水學、海山學、桃園學、士林學等成員參與綜合與談。此次參與也讓我們了解到地方學有如此多元的操作模式與推廣面向,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經驗。
會後,在淡水學李其霖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也品嚐到傳說中的「滬尾宴」,透過李老師的解說,讓我們知道這不只是一套桌菜,而是把地方歷史入菜,讓每道菜的呈現方式、食材等都有背後的故事。再次感謝淡水學團隊的邀請,也希望每個地方學之間在未來還可以有持續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 | ![]() | ![]() | ![]() |
20250611
「設計思考與公共治理創新」成果發表會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配合課程「設計思考與公共治理創新」於6/11在金格咖啡館舉辦同學的期末成果分享會。
此次分享會邀請到計畫主持人秀端老師、計畫成員顯宗老師、致遠體驗設計卓致遠創辦人與舒喜巷黃飛霖老師與賴怡樺授課老師和場域夥伴一同到場聆聽同學的報告成果,並給予回饋建議。本學期共分成五組,並分別以士林新街以及福德洋圳作為發想與實踐的場域。同學在這個學期的課程中,從場域的確認、尋找問題、議題發想、意見收集、模型測試等步驟,再到發表日這一天將各自的成果與發現和大家報告。雖然這只是系上的一堂選修課,但這次的發表會上,還是可以看出同學花了許多時間和心力與場域進行互動交流,並發揮自己的創意,對場域的現況與問題提供解方。
希望各位同學於課堂結束後可以持續關注士林,並期待這次的報告成果會有實踐的一天。
![]() | ![]() | ![]() | ![]() |
20250604
噤聲・版話:埋藏的白色記憶
作為當代臺灣的學生,除了歷史課本上熟悉的白色恐怖,你是否曾想過,在威權統治之下,那些遭受國家暴力的人們,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生活?無數受難者的聲音被體制壓抑、被歷史遺忘。他們曾留下哪些痕跡?而現今的我們,又該如何傾聽與回應?
透過「轉型正義與集體記憶」課程,修課同學閱讀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相關檔案,嘗試穿越體制掩蓋的迷霧,重新看見那些被噤聲的生命經驗。本次展覽名為《噤聲・版話:埋藏的白色記憶》,象徵威權時代對思想與言論的封鎖,也展現我們身處民主社會,如何以版畫作為媒介,走近曾經難以言說的歷史,並以創作回應他們的傷痕。在這次展覽中,請與我們一同穿越歷史縫隙,貼近那些在威權陰影下被遺落的身影、揭示被噤聲的白色記憶吧!本展不僅重現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更期望跳脫對政治受難者既定的想像。除了常見的政治犯,也聚焦於受難者家屬、體制中被整肅者,以及在國族邊界中漂泊的海外華人,以呈現更多元且複雜的歷史樣貌。
![]() | ![]() | ![]() | ![]() |
20250603
飲水思源—福德洋圳祝禱祈福儀式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於6/3至東吳大學友朋步道,與東吳大學教師USR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合作舉辦福德洋圳祝禱祈福儀式。
此儀式邀請到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陳聖義處長、 東吳大學王世和副校長以及計畫主持人黃秀端老師與許多諮議委員、組長、學校計畫成員共同出席參與。福德洋圳是士林歷史重要的水圳,東吳大學與其有密不可分的地緣關係,身為好鄰居,有責任與義務讓福德洋圳地故事,傳播給更多人知道。祝禱儀式中,我們感念前人的奉獻與辛勞,開鑿了水圳讓土地可以肥沃,也提醒身為後人的我們可以飲水思源。儀式後,主持人秀端老師帶著大家在計畫與學校合作的福德洋圳解說牌前簡述水圳的流域與走向,並說明各段水道目前的狀況。
希望無論是校內的師生同學,或是校外的民眾朋友,有時間都可以友朋步道的取水口以及解說牌看看,加深對於福德洋圳的認識。
![]() | ![]() | ![]() | ![]() |
20250520
「八芝蘭采風—認識士林」新街走讀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今年度持續於東吳開設「八芝蘭采風—認識士林」課程。
5/20的課程帶同學們進行新街走讀。在士林捷運站集合完畢後,一行人沿著捷運線下走往新街的方向,老師也向同學們講解過去這裡還是火車站時的樣貌。接著再從小北街走入新街的範圍,同學們注意到這裡的每條街道都有東、南、西、北方位的命名元素,並有大條路與小街的分別,老師也藉由此點向同學介紹到新街的歷史由來與規劃理念。這中間我們陸續經過與介紹了新街裡的許多店家與景點,如士林公民會館、郭坤木故居、瑞成棉被店、士林市場、慈諴宮、潘宅、福德宮等處。走出大南路後,我們沿著過去曾是「下水擋」的福德路31巷,經過士林紙廠與士林國小,這兩個分別代表士林產業與教育的重要代表,最後再沿著福德路走回捷運站,結束這次的走讀之旅。
這堂課程一共帶大家外出進行了四次走讀,分別是故宮、芝玉路一帶、舊街與新街,分別表現出了士林不同地區與時期發展的變化,也希望同學在這幾次的走讀後,對於地方有更多的認識與興趣。
![]() | ![]() | ![]() | ![]() |
20250514
「SHILIN知士家—士林百年特展」系列活動:速寫工作坊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於士林公民會館舉辦「SHILIN知士家—士林百年特展」,並於5/14舉辦速寫工作坊。
此次工作坊邀請到士林在地畫家同時也是計畫的合作夥伴郭正宏老師帶著大家進行速寫體驗,而這次速寫的範本,正是士林公民會館旁的德福診所,在士林地區非常漂亮且有特色的建築物。大家在老師一步步的帶領下,透過手上的筆描出自己視野裡所見的街景。雖然每位參與者所看的是同一棟建築、同一個街道,但因為各自著重與注意到的焦點不同,所以每個人都畫出獨一無二的速寫,非常有趣。
速寫工作坊,讓大家透過創作,畫出士林人文。此活動也為「SHILIN知士家—士林百年特展」的系列活動最終場,讓特展的最後一天有個美麗的收尾。
![]() | ![]() | ![]() | ![]() |
20250508
「SHILIN知士家—士林百年特展」系列活動:影片暨新書發表會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於士林公民會館舉辦「SHILIN知士家—士林百年特展」,並於5/8舉辦《河畔的回憶:河神淼淼的士林觀察日記》、《尋聲士林-在地產業與生活的口述歷史紀錄》新書發表會。
發表會上,除了計畫成員林盈翔老師與曾獻緯老師皆有出席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眾多人的協助,也邀請到《尋聲士林-在地產業與生活的口述歷史紀錄》書中受訪的職人黃明輝先生以及黃顯宗老師上台致詞,兩位前輩都分享了士林的光景變化,就如同《尋聲士林-在地產業與生活的口述歷史紀錄》這本書中透過這些店家與職人的訪問來看見他們眼中士林的時光縮影,而河畔的回憶:河神淼淼的士林觀察日記》則是用繪本的角度呈現出士林從史前時代到現代的演變。
這兩本書是計畫老師與學生們共同努力而成的果實,也感謝受訪者對我們的耐心與支持,歡迎各位師生朋友們,若對這兩本書有興趣,歡迎至東吳大學第二教研大樓D1010辦公室找計畫人員借閱喔!
![]() | ![]() | ![]() | ![]() |
20250506
伍斯特大學神農宮參訪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於5/6帶著伍斯特大學(WPI)的老師同學們,到場域夥伴士林神農宮,體驗平安符拓印與拜拜文化。
無論是廟宇、拿香拜拜或是平安符,都是許多臺灣人的共同記憶,即便不常拜拜或信仰不同,也或多或少聽過與看過,但對於來自外國的學生,這些都是非常特別的,因此也算是這次來臺灣的過程中一個全新體驗。此次由神農宮的祀典高級專員簡有慶老師帶大家進行活動,再搭上學伴的翻譯,讓這些學生可以用熟悉的語言理解不同的文化。老師除了簡介神農宮的歷史外,也講解了平安符的寓意、用途與種類等資訊,隨後便讓同學們開始體驗拓印。雖然我們尊重各個不同的信仰,但同學們依舊踴躍拿起紙來印,對他們來說,平安符上的符文與圖樣是個很美的藝術品,值得收藏與留念。隨後老師再帶著同學至正殿體驗拜拜的基本流程,並拿著平安符過香爐三圈,結束這短暫卻新奇的廟宇之旅。
感謝神農宮的協助,讓這些同學可以體驗到臺灣的民俗文化,也希望這些學生們可以透過這次的活動觸發更多想了解臺灣的好奇心。
![]() | ![]() | ![]() | ![]() |
20250501-0515
SHILIN知士家—士林百年特展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於士林公民會館舉辦「SHILIN知士家—士林百年特展」。
展覽貫穿「百年」的脈絡,以士林為地域核心分為四大主題—產業、信仰、教育和生態。
產業展區的主題為「從魚路到士林市場:貫穿八芝蘭的經濟命脈」,透過魚路古道南段路線圖,配合沿線聚落帶出士林地區產業,例如漁產、山產、硫磺、茶葉、畜牧業、糕餅業,及紙業等。信仰展區的主題為「文化珍美廟—士林廟宇和在地民俗」,展示了士林三大廟宇、並以在地民俗的無形文化資產之歷史背景與發展脈絡為底,串起宮廟與民俗文化之間的連結。教育展區的主題為「士子如林:國民教育之起源」。透過樹狀圖呈現士林地區的教育起源及各處分校,也介紹士林女子教育的起源、六氏事件、東吳大學與士林學等主題。水文展區的主題為「文明永恆的陪伴—士林與它的水文」,以福德洋圳、外雙溪,和流經士林的基隆河段為三大主軸,呈現三種不同水文的歷史和演變;展場的二樓則是影音專區,每日循環播放計畫過去所出品的影片。展場內以生動活潑的視覺設計,搭配豐富的實體展品、影像、聲音、互動式關卡等,將生硬的學術主題轉化為輕鬆的知識內涵,讓各年齡層的參觀者皆能領悟「士林學」的理念。
此次也是計畫首次嘗試攪動地方,運用長年累積的人脈,邀請於不同領域卻共同在地方深耕逾百年的諸多單位共同舉辦,包含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士林區公所、士林神農宮、芝山巖惠濟宮、士林慈諴宮、士林紙業、郭元益食品、士林國小等。展覽於5/2舉行開幕典禮,當天有許多貴賓蒞臨現場,如教育部張廖萬堅政務次長、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陳聖義處長、東吳大學王世和副校長、士林區公所郭冠蓮副區長、郭元益食品郭建偉副總、士林紙業闕啟文總經理、士林國小吳明郁校長、仁勇里洪銘鎮里長等,所有夥伴單位和多位士林的居民、師生等齊聚一堂、共襄盛舉。開幕後展覽便正式展開,期間團隊也舉辦許多搭配的活動來吸引人潮,包含每天進行的展區導覽、限定四場的專題文史導覽、「習靜樓記—繁華落盡楊家莊」影片發表會、《河畔的回憶:河神淼淼的士林觀察日記》與《尋聲士林-在地產業與生活的口述歷史紀錄》新書發表會,和八芝蘭速寫工作坊等。另外,團隊也開發許多展覽專屬的紀念品小物,像是手機包、杯墊、士林人小書包等,讓看展的民眾能留下對展覽的記憶。
此展覽在兩週內吸引將近一千人次的進場,團隊也展覽期間遇到許多民眾前來對我們表示讚嘆與感謝,認為展覽帶給他們的感動,像是找回自己與士林之間的專屬回憶一般,讓團隊感到相當欣慰。團隊過去七年努力的梳理了士林的地方史,終於將百年士林濃縮成一個展覽,呈現在士林人面前,期盼能找回士林百年風華的文化記憶與城市想像。
![]() | ![]() | ![]() | ![]() |
![]() | ![]() | ![]() | ![]() |
20250426
雨農山莊柿染帆布袋體驗
東吳大學「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於4/26至場域雨農山莊,與長輩們進行柿染帆布袋體驗課程。
這次邀請到賴建忠老師為大家進行課程,許多長輩一看到賴老師,便親切的打招呼,就好像是許久未見的老朋友一樣。此次的柿染帆布,沒有太過複雜的步驟,大家只需要用老師事先準備好用柿子加工而成的染料上色即可,重要的是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意,每一人都做出屬於自己的帆布袋。
雖然老師有提供許多不同圖樣的模板,但許多長輩把模板加以組合,弄出許多不同的樣式,甚至是不使用模板直接進行創作,畫出一幅獨一無二的畫。雖然這是不算困難的手藝,但也讓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動動手、話家常,度過這個愜意午後。
感謝雨農山莊長輩們每次都如次踴躍參與計畫舉辦的手作課程,大家每次認真積極的投入,讓我們也有美好的回憶與收穫。
![]() | ![]() | ![]() | ![]() |
20250421
誰被誰耽誤?從中文打字機看文化中的跨域發明
東吳大學「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於4/21舉辦「誰被誰耽誤?從中文打字機看文化中的跨域發明」演講,此演講為本計畫與林語堂故居於外雙溪校區舉辦之「字鍵拾光—林語堂的中文打字機夢」特展配合活動。
這次演講邀請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郭文華教授為大家主講,講述中文打字機的歷史以及相關的人、事、物,當然其中的重點是林語堂先生所發明的檢字方法和打字機與其他人的有何區別,如何相互影響等主題。
感謝每位前來聆聽的師生,也希望此次的演講及展覽活動,可以讓大家對於中文打字機的世界更有興趣。
![]() | ![]() | ![]() | ![]() |
20250422
「八芝蘭采風—認識士林」舊街走讀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今年度持續於東吳開設「八芝蘭采風—認識士林」課程。
4/22的課程帶同學們進行舊街走讀。此次的路線由大家熟悉的士林捷運站開始,跨過中正路,往舊街的方向前去,這個許多同學鮮少踏進卻是士林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地方。在捷運線高架鐵軌下方的帶狀步道,我們帶同學們了解這裡從火車變成如今捷運的光景變化。隨後再進入舊街最重要的信仰中心—神農宮,講解這間廟的歷史、與聚落居民和地區之間的關聯、祭祀神明和廟內的藝術呈現等等,同時也透過以前的空照圖讓同學們先簡單了解士林歷史重要水圳—福德洋圳是如何流過舊街。
此次的走讀路線穿過舊街的蜿蜒小巷,也看到以前保留下來的三合院痕跡,並走上堤防讓同學知道聚落的發展與水文的關連與影響。最後,我們也經過了有應公媽廟以及郭元益等地,講解這幾個地方與舊街的發展關係後結束這次的走讀。
![]() | ![]() | ![]() | ![]() |
20250407
福德洋圳設計思考點子發想會
計畫配合課程「設計思考與公共治理創新」,本04/07於本校第二教研大樓下方福德洋圳取水口旁友朋步道木棧道舉辦「福德洋圳設計思考點子發想會」活動。
此次活動主要是希望透過各位師生對於福德洋圳的點子創意蒐集,給上這門課的同學有更多的想法及方向參考,並找到更多需解決的痛點以及發展出相應的行動模式,讓福德洋圳有更多的可能性。活動中,有許多人對於水圳本身或是周遭提出想法,大家各個發揮天馬行空的本能,像是建立文化館、路跑活動、遊戲設計等等,一點一滴的想法,化作海報上一張張便條紙,貼出福德洋圳新的未來。
![]() | ![]() | ![]() | ![]() |
20250325
「八芝蘭采風—認識士林」故宮參訪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今年度持續於東吳開設「八芝蘭采風—認識士林」課程。
3/25,課堂老師與同學一同至故宮博物院參觀,故宮博物院除了有許多從古至今的文物外,它以及這些文物是如何在士林落腳的,也是一段非常珍貴的歷史,因此此次的參觀,除了讓同學有機會藉著課堂機會進入館內看見許多有名珍貴的文物、作品外,也透過導覽員的介紹,讓大家知道眼前的故宮,是經歷過甚麼樣的歷史,而成為現在的樣貌。
![]() | ![]() | ![]() | ![]() |
20250318
「八芝蘭采風—認識士林」芝玉路走讀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今年度持續於東吳開設「八芝蘭采風—認識士林」課程。
3/18我們邀請到場域夥伴莫國強老師,為同學們進行走讀課程,從離學校不遠處的至善公園出發,一路經過復興橋,並往芝玉路的方向前進,芝玉路是地方重要的道路,雖然路不大條,但它不只要疏通往來的眾多車流,更乘載了過去地方族群以及情報單位在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我們還經過了雨聲醫院、雨聲國小一帶,也穿過田間,在短短的路程中看見這個城市的不同面貌,也讓同學們更加能體會地方文史的多元性。
![]() | ![]() | ![]() | ![]() |
20250312-14
「洋洋德憶:士林福德洋.春日慢活節」系列活動:
療育手作苔球體驗、靜心冥想與藥茶品嘗、柿染帆布袋工作坊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於上週舉辦「洋洋德憶:士林福德洋.春日慢活節」系列活動,並分別於3/12-14進行療育手作苔球課程、靜心冥想與藥茶品嘗、柿染帆布袋工作坊。
除了意象牆的揭幕典禮外,計畫也舉辦了與自然、植物相關的體驗活動,讓大家邊聽著溪水聲邊參與,同時也能認識福德洋圳,雖然因天氣不佳,其中有幾天活動移至室內教室進行,但也不減參與師生和民眾的參與意願。其中手作活動如苔球、柿染帆布袋等,在老師的引導下,了解到怎麼結合生活周遭常見的植物以及自己的創意,做出有特色的植栽與藝術品。靜心冥想與藥茶品嘗活德則是與本校健諮中心合作舉辦,透過頌缽體驗來讓自己靜下心來感受自己的心,再加上藥茶,讓身心在課業之餘,也能有所放鬆。
也希望這樣的系列活動可以吸引到更多人關注的福德洋圳的文史及議題,讓水圳的記憶不再失落。
![]() | ![]() | ![]() | ![]() |
20250311
「洋洋德憶:士林福德洋.春日慢活節」— 福德洋圳意象牆揭幕典禮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於3/11進行福德洋圳意象牆揭幕典禮。
典禮中我們邀請到本校王世和副校長、總務處莊媖琁總務長、研究事務組劉秀娟組長,夥伴單位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陳聖義處長、財團法人臺北市士林神農宮劉嘉仁執行長等貴賓,與計畫主持人黃秀端老師和計畫老師們一同見證意象牆的完成。
計畫於去年底以「探索福德洋圳失落的記憶」為主題,分別在取水口及第二教研大樓牆面製作解說牌,並於本次系列活動中舉辦揭幕典禮,除了希望學校師生可以透過此意象牆認識與了解福德洋圳歷史以及學校、水圳之於士林的地理關係,也期待未來可以與校區外更多水圳相關的周邊景點有所串聯,推廣福德洋圳之文史。期盼系列活動可以吸引到更多人關注的福德洋圳的文史及議題,讓水圳的記憶不再失落。
![]() | ![]() | ![]() | ![]() |
20250301-0530
字鍵拾光—林語堂的中文打字機夢
東吳大學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永續‧城市創生:士林學之建構與實踐」與林語堂故居合作舉辦「字鍵拾光—林語堂的中文打字機夢」特展。林語堂先生除了在文學上的貢獻,「明快中文打字機」更是他在50年代的重要發明。 林語堂故居貴為士林重要的紀念建築,因此計畫於今年度與其合作策畫「字鍵拾光—林語堂的中文打字機夢」特展,帶您進入打字機的夢幻世界。
此次特展舉辦於本校第二教研大樓一樓,現場除了展版文字外,也有許多林語堂先生手稿的複製品展出,並有拼字遊戲互動,而下周開始,展期間每周一與周四中午12:30-13:00皆有展區導覽,都歡迎各位師生朋友們來觀展體驗。
![]() | ![]() | ![]() | ![]() |
20250122
拜訪臺北士林社區大學
![]() | ![]() | ![]() | ![]() |